保險資管公司2021年年報已披露完畢。據財聯社記者統計,除了大家資產外,31家保險資管公司在2021年累計攬入營收366.01億元,攬入凈利潤151.74億元,分別同比下降0.58%和12.26%。
保險資管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于資產管理費,多家保險資管2021年管理費收入有所下滑,也表現在了營業收入上。有9家保險資管機構營業收入較2020年有所下滑。業內分析師指出,保險資管資金多來源于體系內險資,第三方資管業務尚有很大發展空間。
9家保險資管機構營收有所下滑
保險資管機構在2021年有所擴容。其中國華興益資產、安聯保險資產、人保資本資產、太平資本資產分別于2021年5月18日、8月8日、10月14日、11月15日成立。
總體來看, 31家保險資管機構在2021年總計攬入了366.01億元營收,較2020年同比微降了0.58%。從排名上看,2020年營收前三甲分別為泰康資產、平安資產、國壽投資資產。2021年營收前三甲則為泰康資產、國壽資產以及國壽投資資產。
與2020年僅3家保險資管公司營收增速出現同比下降不同,今年有9家保險資管公司營收增速同比下滑,不乏頭部機構。其中,泰康資產、國壽投資資產、平安資產、陽光資產、中再資產、民生通惠資產、合眾資產、中英益利資產以及永誠保險資產營收增速分別同比下降21.78%、2.45%、18.76%、9.79%、55.69%、36.32%、22.27%、19.15%以及63.04%。
保險資管公司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于資產管理費。以泰康資產和國壽資產為例,2021年資產管理費收入分別占營收比重達到90%和89.6%。但與2020年相比,多家保險資管2021年管理費收入有所下滑,其中泰康資產管理費收入較2020年同比下降21%,平安資管下降11%。
資產管理費收入,主要來源于受托資金的管理費收入以及發行資管產品的管理費收入。其中,受托資金主要是母公司險資,以及各類養老金、銀行理財等第三方資金;發行的資管產品則包括債權投資計劃、股權投資計劃、組合類產品等。因此,受托資金和發行資管產品越多、投資業績越好,管理費收入越高。
凈利潤方面,31家保險資管公司在2021年共計攬入151.47億元凈利潤,較2020年下降了12.26%。有3家保險資管公司出現虧損,太平資本資產、永誠保險資產以及安聯保險資產2021年凈利潤分別虧損463萬元、2577萬元,以及4108萬元。
有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,管理費收入與管理資產規模和管理費率都有關系。管理費率方面,這些年保險資管在費用結構上也有變化,和管理能力相關的超額管理費比重不斷增加。但由于業績沒達標不能提取管理費,也造成了一些保險資管機構的管理規模在增加,但是收入和利潤都有所下滑。

大小機構分化明顯 第三方資管業務仍有擴展空間
頭部平臺的賺錢能力依舊顯著。營收前11家保險資管公司營收總規模達到了310.6億元,占整體營收比重達到了84.86%。
營收規模超過10億元的有11家,分別為泰康資產、國壽資產、國壽投資資產、平安資產、太平資產、太保資產、新華資產、華泰資產、陽光資產、人保資產以及建信資產。雖然2021年營收增速有所下降,但泰康資產營收規模已連續穩居第一。
保險資管公司在大類資產配置、長期資金管理、固定收益投資等方面影響力逐步提升,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重要力量。在權威機構發布的《2021年全球資管機構500強》榜單中,中國有30家金融機構上榜,其中就包括9家保險資管公司。
具體來看,國壽資管以4.1萬億元的管理規模全球排名38位;平安資管以3.76萬億元規模排名39位;泰康資管以2萬億元規模排名87位;人保資管以1.1萬億元規模排名137;太保資管以1.09萬億元規模排名138;新華資管以1萬億元規模排名149;大家資管以8828億元規模排名169;太平資管以7900億元規模排名185。
中信建投非銀團隊表示,保險資管也有著相對不成熟的方面,一方面資金來源比較單一,主要資金來源于體系內的保險資金,占比約為70%,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尚有很大的可拓展空間,且保險資管產品更多面向機構投資者,個人財富管理業務尚處于起步期,對比銀行理財、公募基金等產品,個人投資者對保險資管產品相對陌生。
中信建投非銀團隊還表示,保險資管的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,目前行業還未形成比較完整成熟的產品鏈條,可供選擇的保險資管產品有限。此外,綜合投資能力尚需補足,對比國內外先進資管機構仍有差距,并且在權益類投資能力上,對比公募、私募基金、券商資管等稍顯不足,需要進一步提升。